30
创作手记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创作动态 > 创作手记 > 正文
浅析《新三峡》纪录片的纪实与审美(二)
作者:马宪峰  更新时间:2017-03-14 14:18:53
      参与七集大型高清纪录片《新三峡》的创作,使我对纪录片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探讨纪录片艺术中纪实和审美关系的一点感想。
      一、用艺术美完善纪实的境界;
      二、用“善”的观念指导纪实创作;
      三、用审美理想提升纪实的品格。
      在上一期中,我给大家详细阐述了第一方面——用艺术美完善纪实的境界。今天我们接着来讨论第二方面——用“善”的观念指导纪实创作。
      “善”的观念是审美中的重要一部分,有人认为“美源于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在物质需求处于最重要地位的古代,肥大的羊就是美的,是有用的,能满足需要的,也即善的。
      审美实践中的善,主要是指客观事物对人的功利价值,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即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从这一角度而言,在实践中能够对社会和个体都有益的新闻传播,才具有审美意义。
      纪录片是一种既有新闻性又有艺术性的大众传播媒介,因而它需要“美”也需要“善”,善的未必都是美的,美的却应该是符合善的。有人认为纪录片应摒弃功利性,其实纪录片是不可能排斥功利性的。重要的是怎样体现,纪实强调的是让镜头本身说话,让观众通过了解事实来自己做判断。纪录者在选择镜头的时候就已带有功利性,他为什么选择,他想让观众看到并理解的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善”的思考。

      纪录片在以下几方面体现着“善”的需求:
      1、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把握宇宙时空的风云变幻。
      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是新闻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但新闻的实效性决定其不可能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呈现世界的面貌,纪录片则可以。纪实作品通过真实地纪录本地区和世界各地人的生存状态、思想、风俗、观念等,让更多的人既能了解自己生存其中的小环境,又能通过了解更多的自己不熟悉的地方的人与事来认识人类所处的大环境,从而观照自身的生存状况。还可以通过历史让人们从过去观照现在,把握未来。比如央视播放的《走进非洲》,就是用客观纪录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出非洲大地的生存图景,从而引发人的思考。我们的纪录片《新三峡》,通过记录三峡工程建成后整个三峡地区的新风貌、新气象、新变化、新发展,让人们在感慨沧海桑田的巨变之后,对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千秋工程——三峡水利枢纽有一个正确全面的了解。
      2、思索人类生存的价值与意义。       
      人生存的价值与意义,一直是人类在思索与寻找的问题,文学、美学、哲学等各种艺术门类无不将其作为探索的终极目标。纪录片可以通过呈现人生活的最真实情形,引发人们的思想走向深化,并从某一点上去接近答案。
      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已有的作品多是把镜头对准了边缘人群,像停留在或更接近原始人生活状态中的一些少数民族,或生理、心理上有残缺的人群等。这些特例的确能唤起人们更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引起对问题的注意,但对主流人群的观照却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七集纪录片《新三峡》,分为《坝》《水》《山》《人》《景》《城》《梦》,其中《人》这一集,通过对三峡库区移民的生活记录,对人类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索。
      3、愉悦身心、放松精神或增长知识。
      娱乐性是艺术的一个根本属性,作为影视艺术一员的纪录片,也必然要包含娱乐元素。纪实性和娱乐性并不矛盾和冲突。
      特别是一些体现人间温情、展示人们平凡和快乐生活的片子,可以起到这个作用,而更多的则是一些风光片和有关动植物的片子,对人们身心愉悦、精神放松起到良好的效果。还有少量的科技纪录片,在寓教于乐方面做的也非常好。最近央视热播的《航拍中国》,以及前几年央视拍的《祖国各地》、《神州风采》等纪录片都能够既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又能培养爱国情怀。我们的《新三峡》,也把娱乐性和纪实性做的很协调,特别是《水》《山》《景》《城》这四集尤其突出。
      4、揭露丑恶,反衬真诚、善良、美好。
      这类片子多为跟踪拍摄,有时情节也很紧张,其结局的不可预知性往往使其增加了悬念。但揭露的目的不是满足好奇心或偷窥欲,而是反衬正义的力量,赞扬真、善、美。比如第七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最佳长纪录片《战地摄影师》,通过一个摄影师纪录下的令人敬畏而震撼的画面,呼唤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战争的反思。
      5、弘扬积极的精神力量与道德完善。
      纪录片以对人的关怀与对人性的赞美为其重要的内容特征,这种关怀与赞美当中时时闪现的就是人的一种精神力量:不屈的生命力,执着的奋斗精神,广博而深厚的爱。另一点就是人类道德的完善:勤劳、谦逊、礼让、诚实、责任感等各个方面。
      纪实作品冷静客观的叙事方法,照相式、镜子式地反映生活的本质特征,决定着这样的叙事是一种面对现实生活的叙述,是“特质现实的复原”。因而纪实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复原”式的记录来自然展现人的精神。例如第七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评委会特别奖《沉默风暴》中反映的人的良知与正义。我们的纪录片《新三峡》中《人》这一集对三峡库区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赞美,《梦》这一集通过记录和反映三峡工程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梦想,弘扬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6、对人性被异化的反思。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对物质的欲望也在不断膨胀,高科技所提供的产品在源源不断地被人类利用的同时,人性也在被物质异化,人们的独立思考意识越来越差,渐渐失去独立的品格,人类正在像工业化生产流水线的产品一样,变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人类创造了高科技,却被高科技变得越来越没有原创力!纪实作品在表现人性美好的同时,不能不对这种异化提出质疑与思索。
      比如《人·鬼·人》中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异化。《英与白》里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等待无语的小女孩娟所代表的现代人的孤独、无助、疏离的精神状态。
      结合七集高清纪录片《新三峡》的创作,我和大家详细探讨了“用善的观念指导纪实创作”这个话题,其实,“文以载道”一直是我国艺术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我们纪录片创作者也一直怀着崇高使命和满腔情怀,用一颗善良、热忱的心,用镜头去给这个时代做记录!
30新闻资讯A
公司名称:中央新影国际传媒
办公电话:010-63943203
传  真:010-63943203
邮  箱:xsxszz@zyxygjcm.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西长安街复兴门西段)梅地亚中心写字楼1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