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创作手记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创作动态 > 创作手记 > 正文
峡江的燕子
作者:张钧  更新时间:2015-05-21 16:00:00

     燕子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鸟类。
     它们把巢建在人们的屋檐下、堂屋的屋梁上,不用顾忌,不用客气。似乎没有哪种鸟类能象燕子一样,与人类如此的近,以至于同住于一个屋檐,互不猜忌互不防备。而人类对这种精灵也是格外地欢迎,即使燕子们把粪便“啪叽”一下排在他们的屋内,也毫不在意。“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燕子在哪家筑巢,以后的每一年它们都会来,它们的记性好。
     燕子,是春天的标志。小时候,燕子一来,就知道春天来了,该换衣服了。这些年,家乡的燕子少了,不知为何。想必应该是家家条件好了,屋檐下都加装了玻璃封闭,每天屋门紧闭,燕子失去了筑巢的条件。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没有了燕子,春天还是春天吗?
     这次在三峡,我见到了久违的燕子。峡江的农家,每家的屋檐下,都有燕子窝。有的燕子还把窝建在了人家的灯绳上,正处屋中央,里面是叽叽喳喳的小燕子。
     燕子很勤劳,高高低低地快速飞着。以前上学时,做过一道数学题,说燕子的飞行速度是每秒钟70米。如今看到在低空捉虫的燕子,那身影速度,够数学题上说的那个数字了。这个速度,是高铁的速度。
    “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五一”前后,正是初夏,枇杷成熟了。
     睦和村的吴友兰专门从贵州的打工地回来,收获枇杷。这次趁着假期游客多,她要把枇杷卖掉后,侍弄好正在开花的龙眼、荔枝,为已经结果的柑橘施好肥,然后还要赶到外地去打工。两个半月后,就是龙眼收获的季节,她再回来。然后就是荔枝、柑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每年如是,如同燕子。
     吴友兰爬树也是身轻如燕。没想到一个做了姥姥的五十多岁的妇女,踩着枇杷树的枝干,三下两下就离地四米以上。在树干的摇晃中,用手中的长钩把两三米开外成熟的枇杷钩过来,摘到小桶中。枇杷皮薄肉嫩,鲜美多汁,磕碰后很快会坏掉。吴友兰的枇杷,五个就一斤,算起来一个就会卖到3块钱。有诗句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这里的“金”,不仅是指枇杷的金黄,还指枇杷的金贵。吴友兰摘得很仔细。
    其实何止吴友兰,临旁的几位老大娘老大爷,均已七十多岁,爬起枇杷树来,也不遑多让,嗖嗖如燕。其中一位老大爷,拿了馒头和鸭蛋,几米高的树杈上,就势啃了起来。枇杷成熟时期,时间金贵,他得趁早把枇杷摘够,送给客户。
     在三峡,山多坡陡,上山劳作还多是靠背篓肩挑,这里的人,看不到几个胖子。
     燕子飞得快,捉虫也多。一对燕子喂养一窝小燕子,一天至少要喂180次以上,平均一天捉虫要在600多只。这种体重只有20克的鸟类,几乎没有歇脚的时间,即使是在喂食的时候,也多是在飞行,把虫子喂到孩子的嘴里,霎时飞走,以至于我们在拍摄时很难捕捉到它们的身影。因为20天后,它们的小燕子就要起飞,此时食量正大,鹅黄色的小嘴张得大大的,都快赶上整个头的轮廓。这个喂食季节,燕子爸爸妈妈至少要捕捉50多万只的昆虫,才能养大这几只似乎永远也喂不饱的孩子。
    吴友兰这个五一假期别样的高兴。枇杷价格要比去年高两成,女儿女婿和一岁多的小外孙回来了,“一家人又团圆了”,关键的是儿子第一次把女朋友领回了家门,“新的女主人来了”。吴友兰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这次丈夫并没有一起回来。但能有这样的团圆,她就已经很满足了。
    今年的“五一”假期,就晴了一天,雨水一直下到了5月8日。顾客能等,枇杷不能等,枇杷开始熟了,要尽快卖出去。幸好吴友兰平时对枇杷精于管理,疏果也坚决,不要求产量而保证质量,因此枇杷成色佳,味道好,经营诚信。这几年,她的枇杷打出了名声,不用到村头的枇杷山上去卖,老客户的电话订单就够了。下着雨,一大早,她就率领全家上山摘枇杷,一个订单,就卖了200斤,3000块钱。边干活,边接电话订单。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给儿子娶上媳妇,买上房,买上车,有车有房。”在这个长江边偏僻而静谧的山村,农家妇女吴友兰的幸福观朴素而真实。她要像家里屋檐下的燕子那样,把孩子的一切都拉扯好,才安心才满足。
    由吴友兰,我看到了我们。我们《新三峡》几个摄制组,也像燕子一样,穿梭在千里峡江、万里长江。燕子捕捉的是昆虫,我们捕捉的是镜头。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这是元代散曲家乔吉描写春天的句子,这句子里的春天也没少了燕子。
    这种“循环往复”,我喜欢。
30新闻资讯A
公司名称:中央新影国际传媒
办公电话:010-63943203
传  真:010-63943203
邮  箱:xsxszz@zyxygjcm.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西长安街复兴门西段)梅地亚中心写字楼11层